面对学生,我常常会在第一堂课上说出我的期许:每位同学能在求学期间学好知识,长好本事,成为有责任心和同理心的人。有这两“心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真正能做到并不容易。作为一名教师,承担着“教书”与“育人”的双重任务,更需用两“心”来时刻提醒自己: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学生管理工作中,都要从学生出发,了解学生的真实所需,尽心尽力为学生服务。在这里,与大家分享一则“从口吃到演讲能手”的故事:
我的课程设置中,有一个步骤是“课堂讲述”,需要学生围绕学习内容,结合时事或生活实际,按学号进行演讲,平均每堂课有三名学生上台,总共十分钟,每人每学期有一次机会上讲台演讲。
一次下课后,当其他学生基本离开教室时,男生小宁走到我面前,说:“老师,我…能不能…不讲”,他的声音很轻,目光沉沉地落在地面。根据学号,他轮到在下一周的课上演讲,我追问原因,了解到他从小有口吃的问题,越紧张口吃得越厉害,交谈中,我发现小宁的口吃并不严重,可以通过语言训练得到矫正,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畏惧走上讲台开口演讲。
我告诉他,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,历史上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有过口吃的问题,比如中国的韩非子、司马相如、鲁迅、詹天佑、崔健等;外国的亚里士多德、拿破仑、达尔文、丘吉尔等。他们当中有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、科学家和艺术家等,显然,口吃并不会影响个人实现人生价值,成为“榜样力量”,相反,在努力克服口吃问题的过程中,个人能比别人多一份毅力和勇气!我问小宁:“你在上课时很认真,各项作业完成得很好,你是个特别努力的学生,‘课堂讲述’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,我相信你也能完成得很好,你曾经没有尝试过当堂演讲,难道不想突破下自己,让同学们重新认识自己吗?”
小宁不打退堂鼓了,他回去认真准备自己的演讲稿,在我的建议下修改了内容,调整了篇幅,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设计了很精美的演讲课件,接下来就是反复地练习,他先躲在空教室练,再在宿舍练,我下课后,会留下来听他演练并进行指导。正式“课堂讲述”时,小宁的表达从容不迫,自信的微笑在他脸上渐渐绽放,很多人的“意料之外”,却是他的“情理之中”!
工作中,我遇到了很多像小宁这样的学生,有的因没有适应新环境而产生抵触情绪;有的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灰心丧气;有的陷入网恋不可自拔;有的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伤害……我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,经常当面或通过网络与他们进行交流,从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,坚定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信心。
孔子说过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罗曼·罗兰也说过:“要想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,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。”教师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、一思一想、一情一态,都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,投入学生心间,我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,希望每个健雄学子都能成为人生的胜利者!(编辑/发布 何寿林 审核/丁锴)
冯晟(右一)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